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现代人的语言之殇——“台词很可怕”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德语系18级小王同学来信:

 

当今社会有“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商业在追求个性,就如在千篇一律的同类商品中追求色彩搭配的创新,商品形成了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科技的发展也极大推动了个性发展,就像3D打印技术开始往私人定制的方向研发;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人们追求个性,我们希望能在熙来攘往的世界看见独特的自己。

 

语言是顺应时代发展而改变的,一个提倡创新和个性化的时代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比如一些人开始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些朦胧的小诗来表现内心的奇思,用一些新奇的词语搭配来体现他们的独特视角。他们不求所有人理解,只要少许人能有所共鸣,而这几个有共鸣的人能够归为一类,形成一个有自己特征的人群被他人所识别。因此,个性化将人群不断细分,逐渐地,语言也变得丰富而具有个性。

 

然而语言的个性化同时也会引起人们之间难以相互理解,交流便需要更多的揣摩和细思,阻碍了人们的沟通,这便有所违背语言的初衷。

 

我的疑惑是:语言个性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在交流层面的意义是否将不复存在,语言的发展趋势将何去何从?是否会出现一个颠覆性的革命,就像历史中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举措一样,再一次将语言趋同呢?  


 

我们讲两点:

 

1.我们的语言生活不怕创新,只怕媚俗。

 

一方面,媚俗是人类的思想惰性,媚俗很容易,很轻易,人很容易失重,但创新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充满热爱地生活,认真的思考,丰富的感受。

 

另一方面,语言媚俗可以无底线,语言创新受到严格的限制,即创新必须接受“约定俗成”的考验。语言是公器,创新必须经过大众的认可才获得社会性,而能够被认可的创新一定是发前人所未发而又引发全社会的共鸣,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语言创新不担心太多,只担心太少,只担心人们思想的保守、平庸和迟钝。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语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人争做网络语言的弄潮儿,新词语新句法不断涌现。网络时代,语言的创新更普遍了,语言的流行也更方便了。创新告诉我们世界是差异化的,是有意思的,但流行告诉我们世界是平的,是乏味的。

 

在网络时代,人的个性在推动语言创新,而人更容易产生的是惰性,即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话语。因此,现代语言发展的大趋势是媚俗。例如出来一个“小鲜肉”,立刻人人都说小鲜肉;出来一个“小奶狗”,立刻人人都说“小奶狗”。世界是单向度的,世界是平的。于是生活是概念化的。


 

这不是语言平庸的问题,而是思维平庸的问题。这很像《小王子》中的孩子们的一段话:

 

那些大人们就爱数字!当你对他们谈起你的一位新朋友时,他们从来不向你打听主要的情况。他们从来不问:“他说话的声音怎么样呀?他喜欢哪些游戏?他采集蝴蝶标本吗?”他们却问你:“他几岁了?有几个弟兄?他的体重是多少?他的父亲一个月挣多少钱呀?”他们以为只有这样算了解你的新朋友了。如果你对他们说:“我看到一幢漂亮的粉红色的砖房,窗户上背着绣球花,屋顶上落着成群的鸽子……”他们怎么也不可能想象出这幢房子有多么漂亮。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此时他们就会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习惯用流行语言理解情感、理解生活了?

 

我们要对这种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概念化提高警惕,增强对语言概念化生活的敏感。

 


2.语言的创新在许多时候表现为语言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中的变异。

 

语言变异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它充分反映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社会文化归属感。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位作家吐槽最近看过的几个剧本:“台词都很可怕。”作家说:这些台词既不是正常人在正常生活中的说法方式,也不是特定戏剧环境中的话语,而是编剧自己臆想的人物语言。“你说说他们写这些台词的时候,自己有读出来过吗?”

 

可怕的台词和和正常人的话语,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正常人的语言因特定的时空情境是充满差异的,是“修辞立其诚”的,而“台词”的语言是没有“诚意”也因而没有差异的。

 

没有差异的语言,我们所有同学都会觉得“可怕”。这是机器人的语言,是没有灵魂的语言。那么当我们开口言说或书写之时,我们可曾问过自己有饱满的诚意吗?


 

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一个精神世界活力四射的社会,它的语言变异一定丰富多彩。

 

而一个追求整齐划一的社会,一个用标准语碾压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社会,一个习惯了语言空转的社会,一定是精神和人格压抑的社会,一个没有思想活力的社会,一个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人文情怀的社会。

 

回到小王同学的提问:语言会不会趋同?

 

让我们从生活和思想的差异化开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